企业数字化转型当立潮头: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重磅发布

  中国数字化发展进程正在不断提速。大规模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全行业数字化发展已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部分。在“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发展被单列成章、重点规划,并明确具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

  而发展数字经济,企业是主体,上市公司群体基本涵盖了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进行研究和评估,能较为直观地呈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状态。

  2021年4月13日,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与零壹财经·零壹智库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会议由复旦-斯坦福中国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富主持,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金融科技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韩立岩对报告进行了详细介绍,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及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专家陈钊、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长刘成昆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一共覆盖了4000多家上市公司。结果显示,从市值加权的数字赋能指数来看,排名靠前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指数结果和中国城市群的分布比较一致。广东省以及长三角的上海和京津冀的北京,分别处在前列,而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市值加权赋能相对偏低。关于赋能指数的更详细数据,将会在之后续陆续发布。

  动态度量数字赋能水平 指标评价覆盖4000余家上市公司

  刘庆富认为,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疫情更是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此,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围绕国家关切的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问题,由韩立岩教授组织研发了“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并联合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公开发布《指数报告》。指数的编制从理论上汇总了全国多家知名高校专家的意见,从操作上得到了京东、百度等知名企业的支持,从运营上得到了零壹财经·零壹智库的专业支持。

  韩立岩对《指数报告》进行了总体介绍。韩立岩指出,在政策大力引导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下,数字化生存将成为新的生存方式。数字技术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赋能。为全面地了解企业数字化赋能情况,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进行数字赋能指数编制,衡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水平。

  韩立岩介绍道,多角度、多维度、综合的、动态的度量数字赋能,强调的是各个基础性的指标;指标评价覆盖40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用传统手段,工作量与投入量都会非常大,所以我们用数字化的手段——即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手段来实现综合评价。

  他介绍称,依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的数字赋能指数编制原则,指数设计了相应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共八个,二级指标共16个,各二级指标下设43个三级指标。行业分类标准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754-2017),行业数字化赋能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市值加权法和算术平均法。他特别强调,采取的记录方式只有两个数字形态,0或者1,即“有和没有”。

  金融业数字赋能水平“一枝独秀”,行业内两极分化明显

  报告显示,按市值加权平均法排在前列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教育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其中,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行业数字赋能时,金融业、信息传输业、教育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旧排在领先地位。市值加权的行业指数大于算数平均的行业指数说明,龙头股很强,但是其他企业的数字赋能相对落后。

  韩立岩着重对制造业、金融业的数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中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有2616家,占到整体上市公司的6成左右,其中数字赋能指数最高的公司已经接近于银行,达到86.05,最小为0,行业的平均水平只有18.29,这说明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都在均值以下,行业的整体数字赋能指数不高,因此该行业的数字赋能提升空间巨大。从数字赋能指数平均值来看,属于金融业的企业的平均数字赋能指数最高(与金融业大力研发和运用金融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为最大IT采购商相吻合),但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两极分化还是存在的,券商类、银行类、保险类的龙头股表现很强,但在金融业也存在最小值为0的企业。

  数字赋能指数2.0:从“赋能”提升到“使能”

  柏亮从三个角度对指数报告进行了解读。第一,《指数报告》从市场主体的微观层面来考察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布局和趋势,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评估的方式,没有采用主观评价,而是采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方式,部分结果可能跟我们的直观感受不一致,但正是不一样的视角。

  第二,《指数报告》对“赋能”的定义具有前瞻性,从“赋能”提升到“使能”。根据报告的定义:“赋能”更多地从供应链节点提升效率,包括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定价和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金融等方面;而“使能”则更侧重于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定义新的竞争范式,进而颠覆现有的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带来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简单来说,使能=赋能2.0,“使能”是比“赋能”更具破坏性的创新。柏亮认为,指数报告从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到是否进行数字化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前瞻性。

  第三,数字赋能指数引导市场关注数字资产的价值。当前上市公司的数字化,主要是产业数字化。基于产业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资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数字化资产,即非数字资产以数字化形式的呈现。包括物权、股权、债权其他产权和版权等实物资产或权益资产,都可能成为数字资产。另一类是数据资产化(或数据资产),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等,也正逐步成为新的资产类别。这些资产会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字赋能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变迁,而且是带来整个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

  并非简单指数构建 为企业战略布局指引方向

  陈钊就《指数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指数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数构建,更是对整个数字技术、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入研究,它把现实社会中很多与数字相关的问题进行客观的研究,然后对研究进行汇总,方便人们理解数字化。同时,通过不同层级指标的构建,为企业战略布局指引方向。

  最后,刘成昆就《指数报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第一,从文献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数字经济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总体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数据为最基础的生产要素,数据本身已经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种投入要素,以ICT作为依托的数字化信息化的驱动,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字经济从技术本身来看,某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含义:“一种新的技术出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所以数字经济本身带来的实际意义非常大。从《指数报告》调查的行业角度来看,传统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超过金融业,但从数字赋能指数平均值来看,属于金融业的企业的平均数字赋能指数最高,制造业则处于总体中下游,差别较大。这也体现了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当中的行业分布不均,是这次调查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个重要发现。

  同时,制造业调查报告也对一些子产业进行了分析。部分子产业,像数字化程度排名比较靠后的纺织业以及排名比较靠前的家具制造业,也显示了一些衰退产业或者夕阳产业的情况。它在后续的发展中,需要数字的加持和赋能来提升其未来发展,这也是数字经济本身和产业视角的发现。

  第二,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报告做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调查结果和中国城市群的分布比较一致。像广东省以及长三角的上海和京津冀的北京,分别是处在前列的,而相对于其他的区域比如说像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市值加权赋能相对偏低,这也表达在区域发展过程当中数字经济的区域不平衡。“十四五”规划里面所提到的如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破解这种区域不平衡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第三,报告本身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挖掘,例如加强像港澳地区甚至包括台湾的,形成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更广的调查,使得数字赋能指数可以有更全面的区域适用性。并且,指数本身也可以列成是一种无形资产,会对上市公司产业发展区域的合作带来指导性意义。

About 老虎财经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